•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医疗资源>新技术新项目
  • 寰枢关节间撑开悬臂复位技术治疗颅底凹陷症

    日期:2024-03-27 来源:​医务处
    分享:
         

      临床应用地位:颅底凹陷症常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是枕颈交界区常见的畸形,常引起神经功能损害,经典的手术方法为后路枕骨扩大减压术,但是通常造成脊髓压迫的是来自前方的齿状突,后路减压手术的疗效欠佳,多数患者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治疗。一些学者尝试从前路将寰椎前弓及齿状突切除,手术风险较大、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寰枢关节间撑开悬臂复位技术治疗颅底凹陷症提出了经后路通过关节间撑开松解前方张力带的手术策略,提高了后路技术的复位率。将撑开器插入寰枢椎侧方关节内进行撑开,一方面可解除寰枢椎侧方关节铰锁,另一方面可达到从后路松解寰枢椎前方张力带,使枢椎下移,复位颅底凹陷。项目开展能进一步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在国内颅颈交界区脊柱畸形的诊治能力。

      学术影响:寰枢关节间撑开悬臂复位技术治疗颅底凹陷症技术难度大,国内外大多数病例均在省级、国家级重点医疗中心开展,地市级医院开展较少。

      技术难度:在行关节间撑开操作时,需暴露寰枢椎侧方关节,在先天性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的患者中,大部分伴有椎动脉走行异常,所以在椎动脉严重遮挡侧方关节时,手术风险较大;在用撑开器撑开上下关节面时,保持皮质骨完整非常重要,否则放入融合器后很容易发生塌陷。

      技术风险:急性脊髓损伤,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闭塞致脑梗塞,融合器塌陷,内固定断裂,神经损伤等。

      技术成熟度:以我院现有设备及我科室人员配备完全可开展此项手术,神经外科医生对于颅底交界区的解剖熟练,且显微镜下操作对于血管神经的显露清晰,保护良好。显微镜下血管吻合技术的掌握更能为动脉损伤后提供应急预案,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

      实用性与应用范围:诊断为先天性寰枢椎脱位合并颅底凹陷,寰枕融合或部分融合。诊断标准:寰枢椎脱位:寰齿间距>3 mm。颅底凹陷:齿状突尖端超过钱氏线5 mm。

      综合效应:颅底凹陷症常引起神经功能损害,致残率高,寰枢关节间撑开悬臂复位技术可以实现充分的减压及可靠的内固定,疗效显著,翻修率低,目前我科已可独立完成该技术,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我院成为省内少有开展这一技术的医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