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工作动态
  •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患者获得有效治疗 我院70%住院病人纳入“临床路径”管理

    日期:2018-12-15 10:22:38 来源:​宣传科 作者:​宣传科 浏览量:
    分享:
         

      同一种疾病,不同的医生开的药方很可能不一样。尽管病治好了,但医药费相差不少。相信不少市民都曾遇到过这样的事。如何让患者在获得有效治疗的同时,杜绝医疗资源的浪费?这就是探索临床路径的意义。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给疾病的治疗确定一条规范路径,不论高年资还是低年资的医师都沿着这条路走,达到药到病除目的的同时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我院自今年1月实施信息化临床路径以来,截至目前已有70%以上的住院病人被纳入路径,远远高于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35%比例。

     

      做手术从入院到出院只用一两天

     

      在我院探索的临床路径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日间手术。一说到做手术,很多人会联想到这样的画面:预约床位、办理入院、排队等待,最后还得专人陪护。这一套下来,没有一两周时间是不够的。如果不是急病重病,还要排队预约,否则“一床难求”。然而,日间手术却非如此,患者可在门诊完成所有检查,从入院、手术到出院只需1至2天,而且费用大幅减少。

     

      “咳嗽感冒也没好得这么快。”12月12日,刚刚完成胆囊结石手术的患者张女士说,她患胆囊结石多年,医生早就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但一想到住院要一周多,她就打起了退堂鼓。上周,疼痛难忍的她来到我院就诊。在仔细看过张女士的各项检查结果后,肝胆胰外科主任俞世安建议她实施日间手术。按照术前要求,张女士抽空完成了所有检查。手术当天一早,她从家中赶到医院手术,第二天上午顺利出院。

     

      我院医务处主任陈海君说,与传统手术相比,日间手术用药少、费用低,极大地减少病人住院时间,提高医院住院周转率,提升医保基金使用绩效,还能让患者享受医保报销。像阑尾炎、腹股沟疝这类简单手术,患者平均住院七八天,占用了有限的病床资源。如果开展日间手术,可以节约大量床位,让三级医院集中力量收治疑难重症患者。

     

      统计数据显示,我院开展日间手术以来,手术量逐月递增,最多一个月递增125%,仅11月份就完成日间手术1000多例。记者了解到,日间手术前两周在我院发生的符合规定的门诊费用纳入住院医保结算,相关费用明细归入该日间手术病历;超过两周的门诊费用仍按门诊费用结算。据测算,开展日间手术后,患者一般能减少约1/3治疗费用,有的患者能减少近一半费用。

     

      我院质控办主任郭佳奕说,日间手术的特点是“短、频、快。”为了确保日间手术安全高效,以防范在“短、平、快”的过程中造成诊疗不足,我医院将所有的日间手术都纳入了临床路径管理。日间手术的病人,在手术前应该做哪些检验、检查,在路径里提前予以设定,手术后需给予哪些药物治疗,做哪些出院前评估,在路径里予以明确。医院对日间手术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评估制度,患者进入日间手术流程前会进行详细评估,入院前的麻醉、手术、术后、出院等也要进行评估,对负责日间手术的医生实施严格的手术准入。临床路径保障了患者在接受日间手术的同时诊疗是安全规范的。同时,我院的质控考核完全按照国家规范执行,如24小时的非计划再次手术、7日内再返住院等几项硬性指标,医院始终严格控制在标准之内。目前,我院已将结肠息肉、胆囊结石、白内障、声带息肉、阑尾炎、腹股沟疝、乳腺良性肿瘤、子宫内膜息肉等手术列入日间手术范围,并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处理优化措施,减少手术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应激,诊疗高效而且质量稳定,受到广大患者肯定。

     

      破解两大难题探索实施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起源于美国,是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管理模式,目的是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风险和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临床路径进入中国后,最初是作为医学院校的学术课题开始进行研究的。2009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国家开始着手推广临床路径。经过多年发展,截至目前,已经有1212病种或手术临床路径,涵盖30余个临床专业,基本实现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全覆盖。同时,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已有1599家三级医院、4563家二级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诊疗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然而,这种医疗服务管理模式在推广中也遇到了困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临床路径推广方面经验丰富,该院院医务处赵红梅教授指出,推广瓶颈的根源有两点:第一,缺乏与当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全面融合的临床路径信息系统;第二,对临床路径理解仍停留在机械僵化的诊疗常规阶段。

     

      为了破解这两个问题,我院先是对电子病历系统进行信息化改造,在其框架内嵌入信息化临床路径。这些临床路径先经科室修订后,再由医院评价小组分专业按国家标准和医院现状复核,最后提交审批。截至目前,已嵌入信息化临床路径655条,涉及1600余种疾病。紧接着,我院开展了不同层级临床路径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同时,根据医院现行的医疗模式,分别对医师版文本进行规范。在医师版路径表单定型后,计划配套护理版文本、患者版路径,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在此基础上,我院还逐步完善临床路径管理质量考核评价标准和办法,通过相关数据运用、绩效考核、医疗质量评价、DRGS病组点数合理性评判、医疗资源合理使用分析等手段来综合评价各科室临床路径是否执行到位。

     

      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医院探索实施的临床路径是由医师、护土以及其他专业人员组成多专业小组,对特定疾病诊断或手术,制定有顺序性、时间性、最适当的临床服务计划,藉以减少延迟康复和浪费资源,使病人获得最佳服务品质。近一年的实践证明,开展临床路径是医院为病人减少医疗费用、有效保证高质量服务的科学方法。